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04-29
潍坊市教育局
关于开展潍坊市智慧校园暨示范校创建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体局,市教育局高新分局、滨海分局、峡山分局,各直属学校:
为落实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潍发〔2021〕17号)、《潍坊市教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潍教字〔2022〕1号)工作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全市高质量教育体系,现就开展潍坊市智慧校园暨示范校(简称“潍坊市智慧校园”,下同)创建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潍坊市智慧校园建设以应用为核心,充分运用 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学校物理环境和数字化虚拟环境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实现理念更新、结构调整、流程重塑;以需求为导向,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满意度。
二、建设内容
潍坊市智慧校园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智慧管理、智慧教学、信息素养、智慧环境、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具体内容详见《潍坊市智慧校园暨示范校建设标准(试行)》(见附件 1)。
三、建设进度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示范引领”的推进原则,2022年至 2025年,每年智慧校园建成率分别不低于 30%、50%、70%、90%,智慧校园示范校不少于 25所。到 2025年,全市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建成 100处智慧校园示范校。
四、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强化督导。实施智慧校园建设,是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障。各县市区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人才到位、应用到位。加强统筹实施,按时高质量完成智慧校园建设任务,打造一批智慧校园示范校,用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教学管理实现内生性、系统性变革。将县市区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全市年度教育综合督导评估。
(二)明确重点,有序推进。各县市区要充分依托智慧校园的基础优势,以常态化应用为导向,以提供校园内人与物、物与
—2—
物信息互通互联的智能化服务为重点,加强日常应用管理和模式创新实践研究,不断形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实践和人才培养创新成果。县市区要依据建设目标制定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工作台账,细化落实措施,有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和学校提前达标。
(三)自主申报,年度认定。各县市区统筹辖区内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以《潍坊市智慧校园暨示范校建设标准(试行)》为主要依据,按照建设进度,县市区每年 10月份组织学校申报和核查工作,市教育局每年 11月份开展一次智慧校园、智慧校园示范校认定工作,具体认定细则另行制定。
请各县市区、各直属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总体规划和2022年度计划表》(附件 2),于 5月 15日前报市信息院。
联系人:
附件:1.潍坊市智慧校园暨示范校建设标准(试行)
2.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总体规划和 2022年度计划表
潍坊市教育局
2022年 4月 26日
附件 1
潍坊市智慧校园暨示范校建设标准(试行)
A 级指标 |
B 级指标 |
智慧校园标准 |
智慧校园示范校标准 |
A1 智慧管理 |
B1 信息平台 |
C1 学校业务系统初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 并积极与市、 县级云平台对接, 按照统一标准实现数据共享 |
D1 校园建有智能人脸识别或一卡通系统。 基于统一的数据规范与标准, 实现系统之间数据的集成和互通, 形成数据闭环和全校数据流的统一, 以数据为基础推动学校业务系统建设。 |
C2 有效应用教学、 科研、 行政、 学生、 后勤等管理信息系统, 实施精细化管理, 实现校务、 教务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
D2 学校各项数据全面融合, 全面支持精准分析与推送; 开展就餐、 住宿、缴费等智能化生活服务。 |
||
C3 应用信息化系统对学生思想品德、 学业发展、 身心健康、 艺术素养、 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记录、 分析等。 |
D3 全过程采集教学与学习行为数据,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师教学、 学生成长、 心理健康等服务。 |
||
B2 智慧服务 |
C4 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日常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查询、 家校沟通等服务。 |
D4 为区域提供教学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公益服务。 |
|
C5 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延时服务, 为学生提供校内外科技创新、 社会实践、 研学旅行等 |
D5 运用新技术、 新应用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活动; 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学习体验活动。 |
||
A2 智慧教学 |
B3 资源应用 |
C6 积极应用国家、 省、 市、 县四级云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教学应用常态化。 |
D6 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成果突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C7 在校学生 100%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 并利用线上资源进行泛在学习、 自主学习。 |
D7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 精准化的优质资源推送; 校内建有基于未来教育理念的线下学习空间, 学生实现了利用线上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和成长。 |
||
C8 教师 100%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 并利用线上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
D8 为教师提供个性化、 精准化的优质资源推送。 |
||
B4 资源整合 |
C9 形成校本资源库, 微课、 课件、试题库、 教学案例、 特色素材等优质教与学资源丰富, 并深入应用。 |
D9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 多渠道建设并应用特色教与学专题资源。 |
|
C10 开发汇聚数字阅读、 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 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文化、 科技创新等特色资源。 |
D10 与其他学校共建共享资源, 并发挥示范引领、 辐射带动作用。 |
||
C11 选用满足科学、 物理、 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的线上资源, 并有效应用。 |
D11 具有感知性、 沉浸性、 交互性的虚拟仿真教室或实验室, 实现常态化应 |
||
B5 教学教研 |
C12 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 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翻转课堂等, 研究型、 项目式、 合作化学习实现常态化。 |
D12 构建起信息技术、 智能技术支撑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
|
C13 实现听评课、 教研活动的数字化, 应用网络教研系统常态化开展网络集体校本教研活动。 |
D13 牵头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 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 构建起“互联网+教研” 活动的新形态。 |
||
C14 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切换, 有效开展线上教与学活动, 满足疫情等特殊情况下的教学需求。 |
D14“三个课堂” 应用成效明显, 助推了教育优质均衡。 |
||
C15 强化大数据应用, 注重教与学过程数据的采集、 汇聚、 整理、 分析等。 |
D15 全面支持数据驱动的教和学, 开展数据挖掘与个性化分析诊断, 实现精准化教与学, 并能基于数据改进教与学。 |
||
A3 信息素养 |
B6 校长素养 |
C16 校长达到《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 要求, 具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和顶层设计能力。 |
D16 在本区域内享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声誉, 能利用信息化打造形成学校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
B7 教师素养 |
C17 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 , 能胜任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需要。 |
D17 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高。 |
|
C18 认真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 达到规定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纳入年度教师培训计划。 |
D18 能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组织开展多样性的德育、 智育、 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活动, 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
B8 教师评价 |
C19 实现了新型数字化评价模型助推教师评价机制创新; 支持教师教学教研成果的全面记录与综合评 |
D19 应用档案袋数据生成教师专业发展评估报告; 开展教师教学质量的精准评价及问题诊断; 定期形成教师数字画像, 并构建起基于数字画像的教 |
|
B9 学生素养 |
C20 按规定开足上好信息技术、 编程、 人工智能常识课程。 |
D20 积极参与各级信息技术类创新实践活动, 并取得优异成绩。 |
|
C21 学生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自主选择数字化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常态化开展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
D21 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技能普遍较高; 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并培养出一批人才。 |
||
C22 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 能够辨别信息真伪, 合理合法应用相关信息。 |
D22 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防护技能普遍较高。 |
||
B10 学生评价 |
C23 基于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全面记录、 综合评价。 |
D23 构建起德、 智、 体、 美、 劳等多维度的学生个性化数字画像, 促进学生 |
|
A4 智慧环境 |
B11 校园网络 |
C24 学校网络接入市级教育城域网, 接入带宽不低于 1G, 桌面接入带宽不低于 100M; 学校无线网络覆盖主要办公和教学区域。 |
D24 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以及接入设备统一认证和用户统一管理。 学校网络进行 IPV6 试点应用。 |
C25 具备基于校园网络的音视频传递专网, 满足校园广播、 会议、 铃声、 听力考试等高频应用。 |
D25 基于数字广播或校园电视台系统常态化开展学生作品展示与校园宣传。 建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感知系统, 初步实现对教室内温度、 湿度空气质量等智能管控。 |
||
B12 智慧教室 |
C26 所有普通教室均配备交互式多媒体设备, 满足教学需要。 |
D26 教学班配备电子班牌, 实现了学生考勤管理、 选课走班管理、 电子课表信息发布等。 |
|
C27 具备高清直播录播、 校际互动教学、 互动教研等教学应用功能的综合教室实现了应用常态化。 |
D27 教室配备音视频采集系统, 满足各学科日常网上巡课需求, 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教学。 |
||
C28 具有创客(人工智能) 教室或数字化教学空间,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活动, 利用率和应用效果较好。 |
D28 依托感知交互、 虚拟仿真等设备结合 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场景化、 交互式教学, 打造沉浸式课堂。 |
||
C29 计算机教室按照《山东省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要求配备,定期更新师生用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 满足日常教学需要。 |
D29 师生常态化应用公共服务区域(图书馆、 活动室、 体育馆等) 的智能化服务公用终端。 |
||
B13 信息安全 |
C30 网络与信息安全设备(或由区县统一部署) 满足应用需求, 对互联网的使用可控制、 可管理、 可追溯。 积极推进国产正版软件使用,学校使用的教育类 APP 均已备案。 |
D30 有效保护学校、师生相关数据信息及教育教学成果知识产权; 做好重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加密。 |
|
B14 智能安防 |
C31 按照相关规定, 建设智能校园安防系统, 实现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联网。 |
D31 校园安全防控系统支持危险人群智能识别预警、 校园内危险区域监测预警、 校园霸凌行为预警等。 |
|
A5 保障机制 |
B15 组织领导 |
C32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智慧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并有序推进实施。 |
D32 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标准高, 发展愿景清晰, 前瞻性强, 可落地。 |
C33 实行校长担任首席教育信息官(CIO) 制度。 |
D33 校长充分发挥信息化应用的带头作用, 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服务中深入融合应用并不断创新。 |
||
B16 机构人员 |
C34 学校设有专职网络安全管理员; 网络安全管理员参加潍坊市级以上培训考试达到合格以上水平。 |
D34 学校拥有至少一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兼职大数据分析人员; 具有县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名师。 |
|
C35 学校具有一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人才队伍, 负责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
D35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并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
||
B17 经费保障 |
C36 信息化经费列入年度预算、 专款专用, 保障信息化资源更新和日常运维。 |
D36 加大信息化投入, 探索校企合作等方式, 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
|
B18 制度保障 |
C37 建立学校信息化应用、 创新激励制度。 |
D37 创新应用的信息化特色成果获得县级及以上奖励或宣传推广。 |
|
C38 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潍坊市教育系统党委(党组) 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 网络安全体系完善,无网络安全事故。 |
D38 构建起大数据或网络安全课程开发建设及人才培养机制。 |